
记者
在宇宙138亿年的年历表上,人类文明仅占据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。而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,恰似这“文明午夜”中骤然点亮的一颗星辰——它用五千年前的“坛庙冢、陶石玉”,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余年,让“上下五千年”从传说落地为实证。由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管理处编著、北京日报社出版的《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》中英双语图录打开了这段“文明源代码”的密钥。
1.颠覆认知:红山古国改写中华文明史
本书以震撼的考古发现回应了世纪之问:“当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,华夏先民在做什么?”答案藏在牛河梁的夯土台基与玉龙佩饰中——
• 文明坐标重绘:传统认知将中华文明源头限定于四千年前的夏代,而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、大型台基建筑群、三重圆形祭坛、金字塔式建筑及等级森严的积石冢群,实证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的古国阶段,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“古国时代”第一阶段核心遗址(2023年国家文物局认定)。
• 中轴线源流:书中首次系统披露的“中轴线”布局(女神庙-猪首山轴线),成为后世紫禁城中轴线的原始雏形,印证苏秉琦“中国建筑轴线五千年延续”的论断。
2.文明图腾:玉礼制度与祖先崇拜的诞生
全书用300余幅高清图像,带领读者走进史前中国的“精神圣殿”:
• 女神庙:共祖信仰的圣殿
第一地点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,嵌青玉为睛,耳垂穿孔佩饰,被考古泰斗苏秉琦称为“中华民族共祖”。庙内残存的熊、鹰等泥塑动物残件和泥塑人像残件,揭示早期宗教从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跃迁。
• 唯玉为葬:礼制文明的先声
183件出土玉器构成“红山玉礼体系”:玉猪龙象征神权,斜口筒形玉器沟通天地,玉龙凤佩印证“龙凤图腾”源流。中心大墓(如第五地点1号墓)以玉鳖、勾云形玉器、玉璧、玉环等精工玉器随葬,彰显“以玉明阶”的社会分化。
3.时空对话:考古遗址公园的当代重生
本书不仅是考古实录,更记录文化遗产的活化之路:
• 申遗进行时:书中详述三次入选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的历程(1995/2006/2012),以及2030年申遗目标下的保护规划与学术攻坚,见证文明圣地走向世界舞台。
• 本书收录的学术成果已深度介入国民教育:牛河梁遗址于2024年纳入部编人教版版《中国历史》七年级教材,成为“中华文明的起源”章节的典型案例。
4.视觉史诗:跨越五千年的影像叙事
图录以考古摄影的独特语言,构建时空折叠的“文明剧场”:
• 宏观视角:航拍镜头下,58.95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如大地史书,山梁上星罗棋布的51处遗址点串联成文明密码链。
• 微观奇迹:玉器上的钻孔痕迹、陶筒形器上彩陶纹饰,让红山先民的呼吸触手可及。
• 复原影像:通过数字技术重现祭祀场景——先民在三层圆坛上祭天,在方形祭坛上礼地,在积石冢前举行“唯玉为葬”的仪式,动态还原《周礼》“以苍璧礼天”的源头。
